格里高利改革:时间的调整
儒略历难以察觉的漂移
儒略历因其简洁性而代表了一大进步。然而,它基于一个近似值:一个太阳年恰好持续365.25天。由于实际时长约为365.2422天,儒略历实际上每年要长出11分多钟。尽管这个差异看似微不足道,但几个世纪以来,它造成了相当大的漂移。
到了16世纪,这种累积的偏差达到了大约10天。春分,这个本应在3月21日左右到来的天文支柱,在日历上已经漂移到了3月11日左右。这种偏移给教会带来了重大的神学问题,因为复活节的日期取决于春分,它与本应庆祝的天文事件越来越脱节。
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的修正
面对这一天文事实,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颁布了一项大胆的改革,旨在将民用时间与太阳时重新同步。修正分两步进行:
- 时间的跳跃: 为了立即追上延迟,教皇下令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为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。就这样,历史上有十天被“删除”,以使历法与季节重新对齐。
- 闰年的新规则: 为避免未来再次出现漂移,儒略规则得到了改进。每4年设一个闰年,除非是世纪年(如1700、1800、1900年……),且不能被400整除。这个例外允许每400年取消3个闰日,从而提供了对真实太阳年更精确的近似。
通用历法?
格里高利历因其精确性,如今已成为国际民用标准。然而,它的采用既非即时也非普遍。天主教国家迅速采纳了它,但新教和东正教国家则花了几个世纪才跟上,造成了一段时期内欧洲多种纪年体系并存的混乱局面。正是这部历法为我们的现代世界定下了节奏,它是一个复杂的人类建构,但和它的前辈一样,它仍然是试图框定天体周期不间断流动的尝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