儒略历:罗马的太阳革命
陷入混乱的时间
在尤利乌斯·凯撒改革之前,罗马历法是一个变得极不稳定的阴阳历系统。它基于太阴月,需要定期增加一个闰月以与季节保持一致。然而,增加这个月的决定掌握在政治官员——祭司们的手中,据记载,他们滥用这一权力来延长或缩短选举任期。历法失调到如此地步,以至于在公元前46年,它已经比太阳周期落后了将近三个月。
凯撒改革:一场彻底的决裂
从埃及战役归来后,尤利乌斯·凯撒观察到埃及太阳历的有效性,决定结束这种混乱。在亚历山大的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建议下,他推行了一项与过去传统彻底决裂的改革:几乎完全放弃以太阴周期作为历法的基础。
- 纯粹的太阳年: 新历法完全基于太阳年的长度,当时估计为365.25天。
- 混乱之年: 为了追赶累积的延迟,公元前46年异常漫长,共有445天。它被戏称为“混乱之年”。
- 闰年的发明: 为了弥补多出的四分之一天,规则很简单:平年有365天,每四年*增加一个额外的一天。这就是闰年的诞生。
- 月份的结构: 月份的长度被固定为30天或31天,彻底摆脱了29.5天的太阴周期。Quintilis月为了纪念凯撒而改名为Julius(七月)。
* 关于闰年节奏的说明: 四年一闰的规则或许并非简单的数学发明,而更可能是一个更复杂的自然节奏的简化。对天空的观察确实揭示了4年和5年周期的交替,儒略改革很可能是出于实践原因将其简化并固定下来。
了解更多...儒略历的遗产
儒略改革是一项重大进步。通过建立一个简单、可预测且基于坚实太阳观测的系统,它统一了整个罗马帝国的时间,并为我们自己的历法奠定了基础。它的结构穿越了几个世纪,并被世界大部分地区所采用。
然而,其太阳年计算中的微小不精确(365.25天,而非实际的365.2422天)最终会造成新的偏差,但需要超过1500年,一场新的改革,即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的改革,才变得必要。